服務熱線
15951931910
1993年,河北晉州人孟鶴在朋友結婚的時候去幫忙,順便用傻瓜相機拍了幾張照片。之后這24年來,他持續(xù)記錄下一場場同事、朋友的婚禮,有縣城的,也有鄉(xiāng)村的。
翻回來看,每一張照片都有著特定的故事,每一個細節(jié)都透出時代的烙印。
攝影/孟鶴?編輯/王崴?聯(lián)合出品/騰訊新聞《活著》欄目&《大眾攝影》 (來自:騰訊圖片)
1993年12月2日,我參加好朋友呂建申的婚禮。他三哥有一臺傻瓜相機,我拿過來,隨便拍了幾張,那是我第一次給婚禮拍照片。那個時候農村人結婚都是推著自行車去接新娘子。他推的這輛自行車還不是自家的,是從鄰居家借來的。在當時的農村,加重自行車相當普遍,因為它能馱東西,輕便小坤車少之又少。據(jù)車子的主人說:自從買了這輛車子,冬天就沒閑過,四鄰八家娶媳婦聘閨女都用它。 (來自:騰訊圖片)
1994年12月11日,同事的兒子王波結婚。那個時候,雖然是縣城,但還不流行穿婚紗,人們的思想也比較保守,一對新人并排走著也要拉開點距離,我?guī)状我笏麄冸x近點,他們只是象征性地往一塊湊了湊。 (來自:騰訊圖片)
1996年12月1日,同事吳英結婚坐上了紅色桑塔納。當時結婚如果能找一輛紅色的桑塔納,再配幾輛面包車或者雙排座,就已經(jīng)很氣派了。 (來自:騰訊圖片)
這是1997年11月1日,同事張慶果的女兒結婚時的情景。在我的印象中,縣城里結婚,新娘子就是這一年開始穿婚紗。 (來自:騰訊圖片)
1998年5月,外甥女吳靜結婚的時候,穿上了白色的婚紗,有了準專業(yè)的化妝師,并且用灌裝彩噴替代了以往鬧新人時用的玉米粒。 (來自:騰訊圖片)
1999年11月,鄰居家的女兒小鳳嫁到了離縣城不遠的趙村。當時城里的姑娘嫁到農村去,真有點“下嫁”的感覺。我看到村子里破敗的景象時,心里也很不是滋味。如今,這個村已經(jīng)大變樣了,樓房林立,街道硬化,路燈亮化,村內美化。當年的小兩口也成了小老板,兩個女兒在學校都是佼佼者。 (來自:騰訊圖片)
2000年5月,同事趙英杰的女兒結婚時,婚紗影樓正如雨后春筍般出現(xiàn),為了競爭,商家們都絞盡腦汁去爭取顧客。新人乘坐的敞篷彩車就是商家免費提供的。 (來自:騰訊圖片)
2001年10月,同事薛永哲的兒子結婚時,老伴兒在為“天地”上香。一個紅喜字、一只紅蠟燭、三炷香、一張簡易的桌子搭成了“天地”。在我們晉州的城鄉(xiāng),孩子結婚時都要跟“天地”上香燒紙,以保佑孩子順順利利、高高興興地完成所有的結婚程序。 (來自:騰訊圖片)
2002年9月,老同事高懷斌的兒子結婚時,動用了“走私”來的進口汽車。走私,在上世紀90年代末是非常流行的一個詞兒;而孩子結婚,有幾輛進口汽車作為婚車也是無比風光的。 (來自:騰訊圖片)
2003年,鄰居彭勝香的女兒大學畢業(yè)以后和對象一起分配到了北京工作,雖然他們工作在大都市,結婚還是回到了家鄉(xiāng),按照家鄉(xiāng)的風俗習慣舉辦了熱鬧、簡樸又充滿著現(xiàn)代氣息的婚禮,幸福滿溢。 (來自:騰訊圖片)
2004年12月,老同事趙會生的女兒結婚時,婆婆臉上被鄉(xiāng)親們抹了黑?!棒[婆婆”的風俗流行于我們這兒的城南一帶,當新媳婦娶到家以后,幾個鄉(xiāng)親們用鍋底黑抹到婆婆臉上,沒有別的寓意,就是圖個熱鬧,烘托一下氣氛。 (來自:騰訊圖片)
2005年12月,新郎披紅戴花娶媳婦兒,是自古延續(xù)下來的習俗,不過,這一習俗在我們這里只有部分鄉(xiāng)村還保留著。朋友的女兒王普結婚時,新郎就是披著紅來娶親的,我有幸目睹。 (來自:騰訊圖片)
2006年12月,我在老婆外甥女的婚禮上最后一次見到送被面的。過去,不管誰家有喜事,鄉(xiāng)親們都會送個“喜幛”,就是六尺紅花布,關系好點兒的就送個被面。嫁閨女的,鄉(xiāng)親們會買點燒餅什么的送過去祝賀一下,親戚們則送洗臉盆、暖水瓶等生活用品?,F(xiàn)在這個風俗也沒有了。 (來自:騰訊圖片)
2007年12月,朋友的女兒周麗偉跟新郎一起吃餃子。鬧洞房,這是小輩人最喜歡干的事情,尤其在農村,年輕人湊在一起尋找樂子玩兒,也是無可厚非的。在我們這里的農村,鬧洞房的人們少了一些惡俗,只是拿著一顆糖或者一個花生米讓一對新人來吃。 (來自:騰訊圖片)
2008年11月,我的活寶同學王敬鎖在孩子的婚禮上表演。這兩年縣城也流行鬧新人的父母了。兒子、女兒結婚前一天下午,親朋好友會來幫忙包餃子。幾個小姐妹把新人的父母裝扮一番,男的敲著盆走在前面,女的拿著花生、瓜子、糖塊走在后面,來感謝包餃子的人們。目前,這個風俗在縣城也少了。 (來自:騰訊圖片)
2009年4月,在朋友的女兒董曉卉的婚禮上,新娘的閨蜜們讓新郎喂新娘一口菜,新郎就拿起西瓜喂新娘。我們這里結婚,把新娘子娶回來以后,親朋好友們就去飯店就餐了。陪新娘子同桌吃飯的是她的閨蜜和新郎的妹妹或嫂子。在就餐過程中,她們會讓新人喝交杯酒呀,互相喂口菜呀,圖的就是一個熱鬧。 (來自:騰訊圖片)
2010年5月,小同事周劍楓結婚時,他的父親聘請石家莊的司儀來主持結婚典禮?,F(xiàn)代化的結婚典禮在我們縣城悄然出現(xiàn)了,當時,舉辦這樣的婚禮要去石家莊聘請婚慶公司來策劃、籌辦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目前,我們這里專業(yè)的婚慶公司已成立了五六家,再也不用去外面聘請了。 (來自:騰訊圖片)
2011年9月,不管是城市還是鄉(xiāng)村,鬧媳婦兒的環(huán)節(jié)是必不可少的,這不,同事王順領的女兒結婚時,新郎的幾個哥們兒喝了點酒,非讓新娘子給點煙。 (來自:騰訊圖片)
2012年9月,同學周淑棉的兒媳婦在“上拜”?!吧习荨笔腔槎Y中比較隆重的一個儀式,新娘要在供奉天地爺?shù)牡胤?,跟新郎家族中的長輩磕頭跪拜。新娘磕頭時,長輩們要掏錢給新娘,掏多少沒有規(guī)定。到目前為止,有掏幾塊的,有掏幾十的,也有掏幾百的。 (來自:騰訊圖片)
2013年10月,媳婦兒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娶走的。朋友楊瑞卿的兒子,經(jīng)過了敲門、唱歌、表決心、捏腳、找鞋等一系列環(huán)節(jié),才把媳婦兒娶了回去。 (來自:騰訊圖片)
2015年5月,朋友的兒子劉桂榜結婚時,新娘子陪嫁了五萬元。現(xiàn)在,考上大學的農村女孩畢業(yè)以后都留在了大城市,造成了男女比例失調。為了能娶上媳婦,彩禮錢也水漲船高。在我們這里的農村,彩禮有六萬六的,有八萬八的,也有十幾萬的,就算男方出得起彩禮,但家里沒買賣、沒車、城里沒房子,也很難找上媳婦。 (來自:騰訊圖片)
2015年10月,結婚當天早晨吃餃子,這是親朋好友們?yōu)榻Y婚的新人趕“腳興”,也是一種習慣,說白了,就是吃飽了以后好干活。這是朋友的女兒呂少楠結婚時前來趕“腳興”的人們。 (來自:騰訊圖片)
2015年10月,鬧洞房的形式越來越“奔放”,同學邱俊英兒子結婚時,他的小伙伴兒們就沒有放過他,他剛剛換好新衣服,就被大家一齊動手把褲子扒了下來,他一再討?zhàn)堅S諾,人們才手下留情放他了一馬。 (來自:騰訊圖片)
2016年5月,朋友的女兒程珊邁入婆家大門的一剎那,被大門口站著的兩個小女孩作勢舉棍打了一下,這就叫“棒打新娘”,意思是打掉嬌氣,要吃苦耐勞,經(jīng)得住摔打。當然,傳統(tǒng)習俗延續(xù)到現(xiàn)在,已經(jīng)演變成一種形式。 (來自:騰訊圖片)
2016年5月,朋友韓中(右)在女兒出嫁時掩面而泣。女兒是父母的小棉襖。在我參加過的那么多次婚禮當中,女兒出嫁時很少有父母不哭的;與之相反的是,新郎家的父母很少有哭的,都是滿臉的笑容。 (來自:騰訊圖片)
2016年8月26日,本篇第一張里面那個推著自行車娶媳婦兒的農村小伙子呂建申,經(jīng)過多年的奮斗,在縣城有了自己的廠子、房子、車子。如今,他的兒子迎娶新娘已經(jīng)是開著豪華跑車了。 (來自:騰訊圖片)
[ 原創(chuàng)聲明:本文為婚嫁風向標整理,來源:《活著》欄目;責編:風曉標,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。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婚嫁風向標對觀點贊同或支持。 ]
關注微信公眾號:婚嫁風向標(hunjia365),每日推送,干貨互動精彩多